【Band1尖子】台灣返港讀書用3年追上英文 女生靠「打破沙鍋問到底」入英中
發布時間: 2022/06/17 18:44
最後更新: 2022/06/27 11:03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就讀於元朗通德學校的小六生邱子璿,其父母有感香港國際化都市形象,為了讓兩姊妹接受多元教育,在子璿小四時決定舉家從台灣搬到香港,在通德芬蘭教育熏陶及父母的啟蒙教育下,由原本英文能力不到平均水平,透過3年努力,最終在中一自行派位時獲Band1英中元朗商會中學錄取。
最新影片:
多元教育吸引從台到港
子璿一家四口,包括當時小四的子璿和小一子璿妹妹,毅然從台灣搬遷到香港,子璿爸爸主要考慮了兩個原因,首先爸爸認為,香港是國際化的都市,香港不管是從文化、語言上都更開放,對小朋友刺激都比較多,站在子璿父母立場而言,他們都希望子璿學習環境不只局限於某一個地方,而是接受更多元的教育而搬到香港。
第二個原因正是多元教育,他指出,台灣教育一般側重於學科上的知識,但他們寄望子璿能夠體會更多生活上的知識。因子璿父母在台灣工作忙碌,沒有多餘時間陪伴子璿成長,但來到香港後,父母放低台灣工作,投放更多時間與子璿一同面對成長的問題及困難。
芬蘭教育引起學習興趣
即使有了來港讀書的想法,一個小四女生要從台灣到香港插班,對父母和孩子都不是易事,尋遍整個元朗區,考過無數插班試,遇上通德學校的契機,是不經意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個通德學生母親,分享從傳統小學轉校到通德的想法
比起不斷催谷學術成績令小朋友每天要做家課至深夜,我更願意讓小朋友慢慢成長建立自信。
子璿媽媽深感父母不能一輩子陪伴子女,希望子璿在知識外,亦能夠有自信獨立面對未來困難,亦因為這篇分享對通德有了興趣。爸爸補充,通德學校校舍雖小,但正因學校小,老師更能盡心對待每個學生的需要,另外邱爸爸對通德的芬蘭教育環境甚感興趣,認為不只照顧小朋友學術發展,而是生活方面亦有更多體會。最終父母與通德透過電話溝通,兩姊妹在一個簡單面試後都成功入讀通德學校。
平日聽到的BAND 1尖子,從小到大都是名列前茅,成績不出三甲之內,但子璿出色的學業成績並非一帆風順、自然而成的。子璿坦言,自身在台灣時的成績實屬平庸,亦對學習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甚至連最感興趣的科目都說不出來。
她認為,台灣教育有被逼讀書的感覺,如一定要打開老師所說的指定頁數、抄筆記時必定要同步抄寫。但正是通德的芬蘭教育,令好奇心極重的子璿能夠降低對學業的壓力,芬蘭教育靈活的上課模式鼓勵學生有更多互動,有更多作笞問題機會,與子璿喜歡發問性格不謀而合。芬蘭教育提倡令學生知識更貼近且應用至生活,例如中秋節到老人院派發月餅令子璿關注到再繁華的城市都有弱勢的一群。
認真操練追上香港英文水平
子璿剛到香港讀書時,英文能力其實稍遜,因台灣官方的英文教育在小三才開始接觸英文,剛來到香港,子璿父母會與她一起看英文書,以增加單字量。另外老師都給予大量試卷子璿練習,放學亦會留校補課,星期二作文、背寫單字,星期五聆聽訓練,每課結束前就會與同學對讀訓練說話,每週如是。
媽媽感謝英文科洪老師、林老師對子璿額外的幫助之餘,更對女兒自身努力給予最大的肯定,媽媽形容,子璿很認真對待老師給予的每一份練習,即使在校未完成回家會繼續把功課完成,亦會花特別多的時間在英文上。雖然子璿喜歡閱讀,但母親坦言子璿本來對英文書十分抗拒,但透過父母鼓勵,解釋英文的重要性,加上老師幫助及自身思考,英文始慢慢取得進步。
多元種族背景推動英文學習
家鄉在台灣的爸爸認為,環境對子璿學習英文動力有很大的幫助,香港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不只多元學習,亦有多元種族背景,在需要與不同種族的人相處的環境下成長,令子璿了解語言在溝通上的重要性,亦更有動力學習英文。因此環境因素是子璿英文進步的先決條件,子璿個人努力,還有老師補課等幫助。一個小女生來到完全陌生的學習環境,而台灣本身又沒有充足的英文教育,爸爸指子璿本應比一般小朋友需要更多支持,他亦特別感謝學老師們對子璿的鼓勵幫助。
子璿對英文的努力,終從英文最弱到考入Band 1英中,子璿感激洪老師在課後無償替其補課,追回香港英文水平。子璿上課會紀錄筆記,幫助自己做功課時溫故知新。除了一般溫習會做的筆記、操練試卷,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的子璿讀書心得便是發問,她會在課堂寫下有疑問的課題,不單止是課程內容,亦可以是課程的延伸。而子璿稍遜的英文科則會上網找資料及問家人。
鼓勵配合放鬆時光
雙親的鼓勵在孩子成長總是不可或缺的,子璿父母教育模式傾向自由管教,子女遇困難會先觀察問題出在何處。與其一直強逼子璿溫習英文,不如理性討論英文對她的重要性。正如子璿要追回英文遲起步的一部分,父母會解釋是把在台灣沒有做的事情補回來,肯定子璿在這一段時間的辛苦,表示明白英文進步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善,又會鼓勵子璿這是必經的階段。除了鼓勵及解釋,子璿一家在克服難關過程中亦確保會有放鬆時光,假日時一家人會行山紓緩壓力,即使沒有時間出外,亦會帶子璿離開家中走一陣子,確保她會從整天做功課、補充訓練的狀態走出來稍稍放鬆:
有時小朋友未必會講,但我們認為就算是大人長期留在同個地方都會悶,更何況她要留在那地方不斷做功課。
三方溝通以學生角度出發
子璿媽媽稱,學校、子女、家長三方互動溝通是重點,尤其是聆聽子女的想法,子璿一開始插班除了英文以外共亦有補習數學,不斷做練習令子璿壓力陪增,於是媽媽讓子璿先放下功課,坐下來了解子璿壓力來源,得知原來功課外還有補習對她來說實在太多了,因此媽媽在補課開始一、兩星期後便立即與學校溝通嘗試減慢節奏,學校亦很願意聆聽家長需求,雙方都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媽媽感嘆指不僅是鼓勵,小朋友成長過程亦要不斷和學校溝通。而子璿從一開始會因做練習會哭,在與家長、學校溝通後漸漸放鬆,最終變成會主動要求做更多題目,反映重點在於溝通,而不是逼迫。
爸爸亦認為,家長的陪同可以了解子女的學習到甚麼階段,亦會讓子璿知道不是孤單面對陌生的學習環境,他們會適時與學校作互動調整小朋友學習進度。令子璿循序漸進地熟悉新學校及在此找到自信,爸爸憶想子璿剛進校時為了追上學習進度及人際關係,令她做每件事都很緊張,因此老師決定用模範生等獎勵識子璿更有自信,令她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做到。
每個人成長都會有舒適圈,一旦踏出舒適圈面對未知,不安感便隨之湧現而來,子璿亦不例外。離開所有親戚、朋友來到香港,子璿最初可以說是以淚洗面來形容,她自言最初半年每天洗澡時都會哭,熟悉的物景都離子璿而去令她壓力非常大,因此家長的陪同在過渡期起了很大的作用。
啟蒙教育引導尋找動機
子璿父母都認為教育的重點在於啟蒙,對比起鼓勵,反而協助子璿分析事情前因後果更多一些,讓小朋友知道為什麼要做,以及為甚麼要知道這些事情,父母找出原因後,動力則交給小朋友作決定,這種教育方式除了讓父母更輕鬆,亦鼓勵子璿成長時遇到難題時會用自己的方法應對,而不會每次遇到問題都回家尋求解決方法。以升中為例,中學環境所面對的壓力,同學競爭都與小學完全不一樣,重要的是為了甚麼目標學習。
學習動力是自己給予自己的,我們要做的是透過人生經驗告訴她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但要面對的還是她
因此子璿父母在子璿成長路更傾向擔任建議的角色,但正如選中學,最終下決定仍是子璿。
求真性格助學習知識
而說到學習態度,即使是父母親,都對子璿的認真為之讚嘆,爸爸笑言渴望尋真的性格令對子璿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與人的相處有時候就會帶來壓力。
她對想要了解的東西真的是鍥而不捨,她會主動上網查資料,和黏著老師問問題,甚至會有被她問到受不了的感覺,她是追根究底的那種人,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
媽媽有時看到子璿上課做的筆記,亦認為筆記內容十分清晰,不禁覺得可以貼堂或借給同學抄寫,因為子璿對待每一堂課的態度都十分認真,父母親都笑指,自己學生時期上課都偷懶,而子璿的筆記就是臨近考試會去借的一種。爸爸認為子璿製作筆記的過程其實都在思考和學習,而筆記正是學習成果的展現。
對於學習的努力,子璿父母歸功於子璿本身的特質多於父母培育,
子璿很清楚知道為何要讀書,why對她來說十分重要,否則只是聽家長命令,與自發完成是兩回事,只有子璿知道為何要做,才會打開引擎般自己找方法,上網查資料、問老師、做筆記,我們從來提醒她要做好筆記,因為上課的是她不是我們,只有她很清楚why才會有動機去學習。
子璿坦言,最初學習動機只是因在台灣成績較差,擔心被同學排擠,為了融入香港學習環境而努力,但之後認識朋友後便起了競爭心,每次考試都希望成為更卓越的一位,同儕之間互相砥礪,良性競爭亦令她考取好成績入讀心儀學校。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立即下載︰https://bit.ly/34FTtW9
TOPick推出「Band1學堂」,更多教育升學資訊︰https://bit.ly/3a6HT6T
【hket TV家庭台】《湊得輕鬆啲》逢周日早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bit.ly/35z6COD
免費【呈分試急救班】立即報名:https://bit.ly/3sFJRE8
【名師試題教室】睇片連工作紙 中英數必學單元:https://bit.ly/3sEeM3Q
記者:嚴天任